为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将继续以课程体系改革作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结合本院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及省教育厅《关于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务落实的pg南宫娱乐官网下载》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活动,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较为科学、完备的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改革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教育观念,以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我院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二)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将课程体系改革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推动学院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我院课程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建设内容
(一)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院各专业应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岗位群,并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根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和知识结构,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适时适度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和设置;或是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将职业标准适度地引入各专业课程体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优化。
(二)凝练核心课程,体现专业特色
专业教育要通过对专业领域深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对专业进行调研,确定岗位所需能力后,不断地凝练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核心岗位技能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课时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等进行适当地调节,并将能力证书的相关知识点渗透到核心课程中,加强“双证融合”课程的建设,提高各专业能力证书的通过率。
(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争创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对于促进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016年我院共有5门精品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争取2020年前,我院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以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4门以上,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9门以上。并相应建立南宫28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我院与外校的双向互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于共享,促进课程群建设。
(四)加大通识课程建设,保持课程体系均衡
通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学院将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强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立足区域文化基础和我院综合优势,形成具有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按国家部署要求及根据我院实际需要,继续完善美育概论、美术、音乐等美育相关课程建设;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其他通识教育课程,逐渐增加通识课程数量,丰富课程资源,为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充足空间。
(五)做好实践课的组织与实施,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各二级学院要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通过校企ng体育官网入口地址等形式,做好实践课和实践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院校内实习实训室基本能满足所开课程的需要,但仍需建立一批稳定的、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便与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
(六)继续开展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我院选用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既方便教师教学,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应继续选用和编写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用教材:积极引进和使用教育部等部门的规划教材,或与企业深度ng体育官网入口地址,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积极鼓励本院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到2020年实现各专业教材、教辅资料配套齐全,规范系统。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根据各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模式,逐步向专业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考核方式发展,把握考核内容的针对性、题型的实用性、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注重考核的过程性。总之,紧紧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技能考核,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和作用。
(八)不断完善课程测评,提高课程体系质量
对课程的测评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管三方的状况,全面推进课程整体效果的提高。不断完善课程测评标准,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通过日常巡视、定期检查、学院—院(部)—教研室三级督导检查,以及教学评价、调查研究和学生评议等,对每门课程从开课到考试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以此来约束、激励课程教学内部和外部因素,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通过质量监控与评价,提高课程质量的内涵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了从整体上保证我院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由教学体系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课程体系改革的领导。通过集中多个部门优势资源,采取层层负责的形式,分解落实课程改革任务,各级领导均应把课程改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划分职责,充分调动各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使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大力宣传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及重要性,使“课改”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同时,要选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建设观念,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着“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建设模式。
我院在省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导下,坚持把握三项基本原则,在核心课、通识课、精品课、实践课以及配套教材建设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等方面加大管控力度,努力推动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